12月5日,就格力地产(行情600185,诊股)12月4日回应上交所问询函的公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发文表示应理性看待格力地产的增兜底风波,市场不必反应过度,并表示格力地产中长期投资价值值得期待
原文如下:
12月4日晚间,格力地产对上交所11月25日晚的问询函进行了回复并公告。11月25日,格力地产收到上交所问询函,要求就签署“抽屉协议”进行对赌等4个问题做出回复。此次问询的缘由是格力地产控股股东珠海投资所持的公司部分股份被冻结。
虽然不是格力地产自己涉及诉讼,但由于与持有格力地产有关,因此,上交所发出问询函是正常的。不过,从市场反应来看,格力地产的股价没有出现持续大跌,这说明是理性的。笔者认为,虽然表面上看,涉及诉讼金额较大,但由于并未涉及格力地产,格力地产也没有出现自身经营的问题,且由于受益于大湾区,我们还要理性看待格力地产的增兜底风波。
首先,增兜底风波其实是“旧事重提”,进入诉讼阶段,但是属于母公司层面,风波过后应该很快回归理性。
此次诉讼造成珠海投资3.47亿股被冻结,经珠海投资核实,目前珠海投资持有公司41.13%的股份,其冻结的股份比例合计占公司总股本16.83%。
珠海投资目前正常经营,资金运转良好,诉讼和冻结事项不会影响珠海投资对公司控制权的稳定性。且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过程中承担了多项国家和本地重点建设项目和管理责任。
换句话来说,冻结也是因为诉讼阶段的原因,并不是“支付不起”导致的结果。即便最终承担败诉结果,海投公司应该不会轻易放弃上市公司绝对控制权,而是会选择回购定增对象的股票。
另一方面,格力地产在前述定增方案实施过程中,公司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履行了审议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项,亦不存在涉及公司的其他利益安排。
也就是说,格力地产的股价是有长期业绩作为基本支撑点,目前的股价更多是“旧事重提”后短暂的“情绪反应”,风波过后,股价应该会回归理性。
其次,出现定增价格倒挂的核心原因是股票市场风险,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相关风险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释放,体现在股价下跌上,因此不必对此次风波反应过度。
实际上,出现广州金控诉讼一案,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股票市场。2016年,格力地产获中国证监会批准非公开发行4.42亿股新股,发行价格为6.78元/股,募集资金30亿元。应定增对象要求,海投公司为支持上市公司发展,而与定增对象签订了相关协议。然而,历史成交数据显示,定增发行2016至2019年间,上证指数下跌300点左右,深证成指下跌1000点以上,房地产行业同样持续下跌,房地产行业下跌16.94%,而且同期多数的定增均出现价格倒挂。“覆巢之下亦无完卵”,格力地产定增股票解禁时,股票价格不及定增对象预期,广州金控等为此发起了诉讼,引发了此次风波。
并且,海投公司在定增里面不存在任何利益,也非融资主体,并没有欺诈的动机,同时,也可以看到,直至目前,2016年定增时各家公司的持股均未发生变化,可以认为这仅是一个股东的个体行为,并不是普遍现象。
时至今日,a股进入历史性底部,地产股的利空基本上出尽,定增价格倒挂这样的所谓利空其实在意料之中,估计此次风波持续性有限。
第三,格力地产房地产板块受益于大湾区,海洋经济成为发展新亮点,不应因诉讼看空股价,中长期投资价值值得期待。
实事求是地说,因为格力地产处于房地产板块,受到地产调控等影响,股价出现了持续走低的情况,这确实是市场投票的结果,其中有不少是“情绪”因素。不过,我个人认为,格力地产从今年前三季度业绩报来看,房地产板块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根珠海市场的格力地产在房地产板块出现触底反弹,逐渐走出低谷,海洋经济转型取得实效。
格力地产2019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4.3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8.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65%,确实没有出现外界传言的经营上出现问题。长期来看,格力地产非常具有发展潜力,从这个方面来看,格力地产并不存在经营不稳定的风险。
从财报分析,格力地产的增长具有可持续性。一方面,受益于大湾区,基于一系列有效的产业布局,格力地产房地产板块稳步增长;另一方面,海洋经济产业、口岸经济成为格力地产发展新亮点,洪湾中心渔港顺利完成香洲渔港的搬迁工作,港口设备、生活设施全面投入运营使用,智慧渔港建设加快推进;口岸经济产业随着港珠澳大桥通关人流的不断增长,运营稳定,效益不断提升,并借助大湾区和港珠澳大桥的独特地理位置,开拓创新业务。
综上,此次诉讼和冻结事项属于公司股东层面的纠纷,并未实质性波及格力地产,不会对其自身利益及生产经营产生影响。